•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古色古韵凤凰城,一步一景玛纳斯
来源:昌吉州文旅微信公众号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5-02-20 | 453 次浏览 | 分享到:

  “行尽凤城皆是景,一城山水满城诗”,独特的地理风貌、迷人的山川美景、醉人的诗画故乡,美丽的玛纳斯总能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感受。

古色古韵凤凰城,一步一景玛纳斯

作者:钱镇 苏蕾

  玛纳斯是昌吉州下辖的一个县,玛纳斯三个字读起来抑扬顿挫,很好听。玛纳斯是一条河的名字,也是一部史诗的名字,以玛纳斯为县名,体现出这里风光秀美、人文底蕴厚重的特点。走进玛纳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走进玛纳斯县博物馆,就能走进玛纳斯久远的历史,也能了解玛纳斯辉煌的现在。

  文化之“巢”

  玛纳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下简称文明实践中心),这里是玛纳斯县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都聚集于此,档案馆、史志办等机构也在此办公。

  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全国的统一部署,在玛纳斯,除了县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有乡镇一级的实践所11个,村一级的实践站92个,单位(企业)实践点、实践基地、实践驿站、实践岗位、实践家庭等168个,它们的设立,使基层民众更便利地利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资源,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在文明实践中心大厅的显眼位置,介绍了道德模范事迹和各乡镇、部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具体事例。玛纳斯县的文明实践中心既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和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功能,也有引领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


玛纳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文明实践中心是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的,有四层,从里面看,呈圆环状,宽敞大气。史志办主任杨仲年介绍说,这个建筑,是按照福建省土楼的原型设计的,体现了福建土楼建筑的特点。林则徐当年提到,玛纳斯有福建漳州和泉州发配来的犯人,如今又是福建援助玛纳斯,我不由得感叹历史竟如此巧合。

  在文博中心,我主要参观了玛纳斯县博物馆,玛纳斯县博物馆于2014年12月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总面积4840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平方米,在博物馆主要了解玛纳斯的历史。同时拜访了史志办,在史志办更多了解了玛纳斯县源远流长的“三大文化”和独具玛纳斯特色的“四张名片”。

玛河之“魂”

  玛纳斯县因玛纳斯河而得名。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河,天山冰川融化加上山地降水补给,形成它由玛纳斯县一路向北,最终注入玛纳斯湖。

  清代地理学家徐松的《西域水道记》中载:“玛纳斯河,准噶尔语,玛纳巡逻也,斯谓其人;滨河有巡逻者,是以名焉。”因为产玉,它也被称为碧玉河。

  1842年,被谪戍新疆的林则徐途经玛纳斯,他在日记中感慨玛纳斯河的浩大无垠:“是河本极宽深,今值冬令水弱,河流隔为三道,其深处犹及马腹,夏令不知如何浩瀚矣。”在《塞外杂咏》一诗中,林则徐生动地描绘了乘车渡玛纳斯河的情形:“经丈圆轮引轴长,车如高屋太昂藏。晚晴风定寨帷坐,似倚楼头看夕阳。”


波澜壮阔的玛纳斯河

玛纳斯河沿途的壮美风光

  玛纳斯河干流全长444千米,从南至北依次流经玛纳斯县、沙湾市、石河子市、兵团第八师和第六师、克拉玛依市、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11亿立方米,经过历史的沉淀,玛纳斯河孕育了玛纳斯县历史文明的发展。

  玛纳斯县历史久远、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早在铁器时代的玛纳斯就有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活,2005年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黑梁湾战国墓地出土的四山字纹铜镜,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它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属国家二级文物,是玛纳斯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玛纳斯县博物馆藏国家二级文物山字纹铜镜

  四山字纹铜镜,虽然看上去锈蚀严重,依稀可见的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铜镜直径11.5cm、厚度0.4cm,镜面平,背面钮座为圆形,四个山字的形态规整,排列有序,刚劲有力,与其他装饰元素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山字纹铜镜,以山字数目的多少分为三山纹镜、四山纹镜、五山纹镜和六山纹镜,其中三山纹镜、六山纹镜少见,五山纹镜较多,而四山纹镜比其他三者的总和还多,北京故宫也收藏有一枚四山纹铜镜。这枚铜镜的出土证实了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新疆玛纳斯地区就与中原地区开展了密切交流和联系。也说明了中原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商业交流活动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

  从中原经由西域通往外部世界的丝绸之路漫长、艰难,离不开水,玛纳斯因为水源充足,便成了行者歇息的地方。玛纳斯县域内的乐土驿镇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十二个重要驿站之一。林则徐、洪亮吉等历史名人曾多次驻留此地。

碧玉之“韵”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中华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玉曾被认为有通灵的神力,玉曾被统治者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玉也曾与人比附,作为“君子”德行崇尚歌颂。

  玛纳斯河产碧玉。宣统年间袁大化、王树相等编撰的《新疆图志》记:“自此山东北行,蜿蜒库尔喀喇乌苏、绥来、昌吉、呼图壁,则有罗克伦之金、清水河之玉、墩木达之银、察汉乌苏之铁、独山之石油、将军沟之石蜡、塔西沟头屯河之煤炭诸矿。” 又记:“玛纳斯河源水清,产玉,故名清水河。玉色幽碧,有文采。璞大者重数十余斤。又北流百里,入乌兰乌苏,河中多碧玉。清水河之西,乌兰乌苏之东,有库克河,其源出奇喇图鲁山中,多碧玉,旧设绿玉厂。又绥来之城百余里,曰后沟,曰大沟,皆产绿玉”。

  在清代,和阗、玛纳斯是新疆玉石的两大产地。玛纳斯碧玉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深绿色到暗绿色,有时还带有一些黑色斑点或斑纹,独特的色泽使其显得稳重而深沉。玛纳斯碧玉质地温润细腻,油脂光泽好,有柔和且醇厚的感觉,其纹理较均匀,有的还会呈现出自然流畅的线条,艺术美感高。玛纳斯碧玉的硬度较高,耐久性强,适合雕琢成各种精美的玉器。

  玛纳斯碧玉很受清代朝廷的推崇,玛纳斯县委史志办主任、县作协主席杨仲年介绍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碧玉的80%以上来自玛纳斯河。正因为如此,清廷对玛纳斯碧玉严加管制。乾隆五十四年,曾发布了一道圣旨,明确要求,禁止偷带玛纳斯地区出产的绿色玉石,如查出违禁者,将予以严惩。

  碧玉也受文人的欢迎,它被用来形容景物,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韩愈的“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柳宗元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它也被用来状写人物,比如白居易的“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王维的“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李白的“ 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等,都通过碧玉状写人物。


用玛纳斯碧玉制作的乾隆皇帝御用玺印,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史诗之“壮”

  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中《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被称作中国三大史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雄史诗《玛纳斯》共有八部十八卷,长达23万余行,流传了一千多年,它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子孙八代人抗击入侵的英雄故事,在英雄玛纳斯的带领下,他们奋起反抗,与敌人进行了长期战斗。《玛纳斯》史诗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是难得的历史文化瑰宝。


英雄史诗《玛纳斯》

镇守之“固”

  玛纳斯县在祖国统一、边疆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唐代在这里建有乌宰守捉城,清代在这里进行过平定阿古柏叛乱的“绥来大战”。

  唐代在西域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玛纳斯当时设立了西海县,隶属位于吉木萨尔的北庭都护府。为拱卫北庭都护府,在玛纳斯修筑乌宰守捉城。

  都护是中央政府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管辖西域,其办事机构称为都护府。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在这里始建西域都护府,首任西域都护是郑吉。《汉书·郑吉传》记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都护府的主要职责是:中央政府册封、任命和奖惩各级地方官吏;防止袭扰,稳定社会秩序;组织生产,保护和管理屯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内地与西域及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守捉” 是唐朝独有的军事建制,含“守卫”、“捉拿”之意。《新唐书·兵志》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唐辖西域后,初设18个守捉。玛纳斯县乌宰守捉城是唐代西域守捉城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中国名胜词典》记载:“城垣残存,土筑呈正方形,有东西两门,相互对称,旁有高大烽燧遗迹,传为唐代遗址”。乌宰守捉城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破城子”,现为玛纳斯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进行考古勘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勘探成果。


玛纳斯古城遗址

  玛纳斯的战略位置重要,所以唐代在这里还建有靖远关。历史学家崔伯欧在《靖远关怀古》中写道:“贞观元年至十四年间,太宗专为安定西北之内乱,颇尽心力于塞外,至二十二年而全部之和平始克构成。故遂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以维护治安之永久者,而绥来地当庭州之门户,为期维护北庭都护府之安定,应设靖远关以达成之。白杨河又或玛纳斯河,其在当时之障碍位置较今日为大,若益之以边城,更得安于太石,唐代靖远关之由来在是。”


近年修建的靖远关

  清乾隆年间,在玛纳斯先是建了绥来堡,后来设立绥来县,绥来县城建筑布局形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被称作“凤凰城”。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


凤凰城复原模型

  左宗棠受命率军西征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时,在玛纳斯打了重要一仗。清光绪二年,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左宗棠督率清军,联合新疆伊犁的清军及昌吉、玛纳斯等地的民团,与入侵中国的阿古柏反动势力在绥来南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收复决战。绥来之战分两次大战,其中康吉城之战历时8个月,绥宁城之战历时3个月,前后加起来,收复玛纳斯的大战持续了11个月。最终在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收复了被阿古柏、妥得璘、白彦虎势力盘踞12年的玛纳斯,拔除了阿古柏在北疆的最后一个据点,为清军进军南路、全面收复新疆扫清了道路。这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被称作绥来之战,战争结束后,已是冬天,四个月后,大军南下,赴南疆平叛。此战之后,其他战役都变成了追逃战,阿古柏残余势力在南疆溃不成军,西征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


绥来之战

  宗棠军队平叛,得到了当地赵兴体民团、孔才民团、徐学功民团等北疆民团的支持和响应。玛纳斯县退休的审计局原书记王珍付热心研究玛纳斯的历史,他介绍说:绥来之战中,赵兴体、孔才、徐学功三大民团首领也被称为“庭州三杰”或“关外三义士”,至今很多新疆小曲子都在传唱他们的英雄事迹。绥来之战后,数万将士就地在绥来、沙湾、石河子、乌苏、新湖、芳草湖、呼图壁、昌吉、迪化等北疆各地休整待命,驻军休整期间,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老百姓省吃俭用也要支援朝廷军队,就是为了早日收复新疆,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物产之“丰”

  “富庶甲边城,风沙四望平。溪流随雪化,村树接天青。万顷新苗长,千峰远黛横。重来经此地,偏惹故乡情。”清代诗人方士淦写的这首诗《绥来道中》,对玛纳斯当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玛纳斯河滋养着两岸广袤的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河谷地带草木繁茂,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新疆图志》记载:“绥来县盛产菽麦、果菰、金玉、膏油、皮革、鹿茸之属,皆其产也。”曾流放新疆的清代名士祁韵士,也夸赞这里是鱼米之乡,商业发达,繁华丰饶,与内地无异。

  现在,玛纳斯县三产比较均衡,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玛纳斯的农作物主要有棉花、制酱番茄、酿酒葡萄、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甜菜、辣椒、西瓜等,农业发展创新意识强。玛纳斯县被誉为“中国优质棉花之乡”“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之乡”“中国优质加工番茄之乡”,是“国家级粮食基地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全国制种玉米大县”。1989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并经过优种培优的玛纳斯萨福克羊,也被称作黑头羊,肉质非常鲜嫩。在北纬 45°世界黄金牧场的自然浸养下,玛纳斯人逐渐培育出了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质品种,玛纳斯萨福克羊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羊中熊猫”萨福克

  葡萄酒是玛纳斯的一张靓丽名片。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技术是在公元前 3 世纪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的。玛纳斯的纬度与世界著名的酿酒葡萄产区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基本一致,是酿酒葡萄种植和生长的黄金地带,不过,玛纳斯的葡萄酒行业快速发展是最近几十年的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玛纳斯种植酿酒葡萄,给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提供原料,1998年,玛纳斯引入新天国际葡萄酒业有限公司,酿酒葡萄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新疆最大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目前玛纳斯的酒企和酒庄发展势头良好,葡萄酒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中信尼雅是全疆最大的葡萄酒生产龙头企业,生产的尼雅、西域等系列葡萄酒在国内、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已取得近300项金银大奖,形成了以西域和尼雅两大品系为代表的四大葡萄酒产品。此外,玛纳斯县的汇德源葡萄酒有限公司、香海酒庄、桑悦葡萄酒厂等企业也非常出名,也多次获得了国际国内大奖。



  玛纳斯的生态环境也好,依托玛纳斯河和塔西河,建起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有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滩涂湿地、沼泽湿地等多种湿地。生长着红柳、胡杨、芦苇、蒲草等 200多种野生植物和黑鹤、金雕、天鹅、灰鹤、蓑羽鹤、灰雁等 200多种野生动物。每年的9至11月,白鹤、黑鹤、天鹅、灰鹤、蓑羽鹤、灰雁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大量的渔鸥、鸬鹚和各种鸭类会在此停歇、取食、补充体能。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玛纳斯县下辖乡镇有兰州湾镇、广东地乡、凉州户镇,这种地名表明,这些地方的居民都是乾隆到光绪年间,从相应的内地移民过来的。查阅王珍付的《绥来轶事》一书,里面有关于广东地乡这一地名的介绍。书中推断,这是因为广东人在这里居住而得名,并进一步解释说:清朝入疆军队以湘粤闽籍居多,后实行裁兵分屯,才有各省士兵解甲归田后留居此地,才有了很多与军屯、民屯、犯屯相关的地名。林则徐日记里谈到玛纳斯时也说:“近来闽粤发派遣之人亦多分配予此”。

  玛纳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一时半会尚无法了解更多,去一次两次也不够,必须沉浸式深扎才能体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