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凉州剪纸”非遗传承人郑霞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在郑霞的剪刀下,手中的红纸仿佛有了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幅“年年有鱼”剪纸作品便成型了。
郑霞自幼受母亲影响,学习剪纸技艺,并结合武威地域文化特色创作出《二十四节气》《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等多组人们喜闻乐见的剪纸作品。
随着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郑霞带着凉州剪纸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激发了人们学习剪纸技艺的兴趣,扩大了凉州剪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我希望凉州剪纸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凉州剪纸了解我的家乡。”郑霞说。
让像凉州剪纸这样的武威非遗出圈出彩,武威市不断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力度,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武威市不仅组织开展了“武威市民族民间文艺会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大型群众性非遗文化活动,开展非遗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对非遗项目展示展演进行直播,用接地气、有活力的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了武威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将凉州编织技艺传承推广下去,是非遗传承人丁国川一直以来的梦想。自大学接触到编织工艺后,他便被这项指尖上的艺术深深吸引。竹条、柳条、彩带、芨芨草在他的巧手之下,变成了箱包、竹筐、胸针、台灯等外表美观、实用性强的产品。工作闲暇之余,丁国川会带着小朋友和感兴趣的村民一起编织,希望通过兴趣吸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将凉州编织技艺传承下去。
“我留在家乡,就想着能把凉州编织这项技艺做大做强,传下去,为家乡的非遗传承做点贡献。”丁国川表示。
“我们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市对非遗工作者、传承人进行专题培训,选派《唐卡绘画》《刺绣》《剪纸》等项目的30多名传承人及爱好者外出学习培训,提升传承人群的技艺水平。”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科长刘国成说。
在北关市场、凉州老街设立凉州贤孝传习所,邀请贤孝艺人驻唱,并通过快手等新媒体进行直播;在雷台、凉州会盟纪念馆、天梯山、文庙等景区景点民俗活动中加入非遗项目展演,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在汉唐天马城,众多非遗入驻非遗博览园,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丰富的形式和多彩的活动,加快了非遗传承的步伐。
“今后,我们将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守护文化瑰宝,弘扬民间艺术,让武威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刘国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