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围绕着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节日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春节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我们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在近距离感知春节的点点滴滴中,共同感受着五千年文明的脉动。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甘肃省文旅系统拟以“我们的春节 人类的非遗——甘肃非遗贺新春”为主题,有序开展系列宣传,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活态呈现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风气质、精神特质,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深深祝福。
现将全省各市(州)与春节有关非遗项目、习俗、活动等进行发布,以飨广大网友和读者。
非遗贺新春: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
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你会怎么过?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53项,市级151项,县区级444项。其中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有河西宝卷、张掖秦腔、甘州社火、元宵惊牛、高台铁芯子、山丹桌凳摞垒舞狮、姚寨子耍龙、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等32项。让我们一起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感悟其中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力量。
综合篇
1.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其特点为散文讲述,韵文接唱,说唱相应,传承方式主要依靠文字和口头两种形式。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并有据可查的河西宝卷有一百多种,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劝世、忠孝、历史、寓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传统。
在春节这样的重大传统节日期间,河西宝卷的念唱活动尤为盛行。人们忙碌了一年,终于迎来了休息和团聚的时刻。当夜幕降临,农舍的火炕烧热,一家人与邻里乡亲围坐在一起,共同聆听老人念唱河西宝卷。讲唱者声情并茂,时而舒缓如潺潺溪流,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历史故事;时而激昂似澎湃浪潮,演绎着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情节。宝卷的文字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教诲,教导着人们要善良、正直、勤劳、诚信,在新的一年里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美好生活。
2008年6月14日,河西宝卷·张掖卷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张掖市文化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2.张掖剪纸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张掖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鸟、虫、鱼、山水、动物、人物皆可入画,主要反映人们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审美追求和美好的祝愿。张掖民间剪纸有窗花、门笺、炕围花、图腾门神、灯花等多种形式,有单色、套色、染色,具有极强的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
在张掖,贴窗花是每年农历新年里家家户户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环节。红色的窗花张贴于窗前,新年的喜庆和吉祥自然就透窗而来了。窗花内容多为翎毛花卉、瓜果鱼虫以及“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一些寓意吉祥的物象图案。小小的窗花中传递着人们对新春的喜悦,藏着他们期盼来年红火富丽、万事如意的美好祝愿。
2006年9月30日,张掖剪纸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张掖市文化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3.张掖酒俗
张掖酒俗是甘肃河西地区历史悠久、普及广泛的酒俗文化,其形成与张掖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由于地处西北,寒冷季节较长,当地人喜欢饮用白酒驱寒取暖,而且将此作为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手段,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的酒俗文化,在当地文物考古、墓葬画像、地方史志、历史传说、民歌民谣中记录传承,在当今当地生产生活中依然鲜活茁壮,不断弘扬发展。
张掖酒俗中,最主要的有行酒令中的划拳、酒规、礼仪及其逸闻等。划拳(行酒令)主要有:大拳、小拳等;民乐挡拳、吹拳、卖拳、拍拳等;山丹穗子拳;张掖各地花式划拳法(如尕老汉拳、麻雀拳、螃蟹拳)等等。酒规主要有:酒场之酒令官、酒保、酒监职责;夺令,入伙,过关,应关等规矩;民乐借酒、挡酒、飘酒、吹酒、买酒、拍酒、煮酒、滚酒的规矩尺度;以及划拳中本人本辞、不倒不买,拳打胜家,割麦子等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仪主要有:祭(奠)酒、敬酒、头酒、赐酒、代酒、罚酒、免醉酒、自罚酒、谢罪酒等等。
2018年,张掖酒俗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张掖市文化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4.张掖秦腔
秦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张掖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更加丰富了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使这一剧种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繁荣发展。
“过大年,赶大集,唱大戏”是张掖人过年的重要习俗,每逢春节、元宵等农闲时节场合,七一剧团等戏曲团体联合学校、社区及各乡镇村社开展“一元剧场”“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演出,让秦腔这朵传统艺术之花在保护与传承中绚烂绽放,让广大老百姓在戏曲文化的滋养中感受年的味道。
2024年12月,张掖秦腔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张掖市七一剧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甘州篇
1.甘州社火
甘州社火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整社火队伍由108人组成,并具有一定的规则和习俗,从排练到结束均要放火、煨火,这是社火的首要之事。甘州社火演出时要求表演认真,动作步伐利落,道具使用正确,唱艺精练,腔调逼真,队伍整齐一致,旗帜立正。表演形式的最大特点是舞狮、耍龙、跑驴、斗牛、太平车、大头和尚戏柳翠、高跷等同场表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甘州社火的种类主要有社火、秧歌、腰鼓、霸王鞭、太平鼓五种。
经久不衰的甘州社火是生活在甘州这块热土上的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研究甘州音乐、历史、民族、民俗、语言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
2011年,甘州社火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2.甘州黄河灯阵
甘州黄河灯阵,也称九曲黄河灯阵,是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一带流传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群众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代表形式。黄河灯阵是群众自发的一种组织严密、规模庞大、附属活动多样(如布阵完成后要闹社火、在阵门前焚烧秦桧塑像后才能游阵)的民俗活动。灯阵布局类似八卦阵,悬挂的365盏灯制作精细、人物造型多样、内容丰富,群众的参与面广,近几年来,随着黄河灯阵的宣传、传承与发展,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黄河灯阵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情风俗、情感追求和价值取向。
2011年,甘州黄河灯阵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3.邵家班子木偶戏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木偶戏属杖头木偶,古称“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在张掖民间也称为“肘娃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戏班多在岁时节庆进行演出,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在剧场、茶园、场院、宅院、草坪上都可以演出,是一项深深融入当地群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也是一门融会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甘州区邵家班子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是研究秦腔、甘肃陇东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例证之一。
2008年,邵家班子木偶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4.乌江镇狮子舞
乌江镇狮子舞是现流传于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安镇村(原名安贞村)的传统狮子舞,包括狮子上板凳和上缆绳,是由河南籍药商张海东在清代光绪年间,携子张玉秀、张玉山在当地定居经营药材生意时,把当地与家乡河南两地不同的舞狮风格与技艺结合起来所创建,历经100多年。
狮子上板凳主要表现方式是:两条板凳为一层,层层上摞成凳塔,最高可摞到11层,最上一层只摞1条板凳,整个塔高需用板凳21条高达6米以上。凳塔摞好以后,先是由引狮人手持一杆长3米的叉子进行引逗,狮子随之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接着,在阵阵锣鼓声的催促下,狮子从板凳一角攀沿而上,直达塔顶。表演过程中有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瑶池摘星、走梅花桩、劈叉等高难度动作。狮子上缆绳主要是由引狮人持绣球逗引狮子从引绳缓慢上到粗8厘米、长25米、距地面3米的绳上。引狮人在绳上的主要动作类似于杂技,跳跃翻滚,技艺精湛;狮子上缆绳后,首尾结合、融成一体,步法整齐合一,难度最大的则属狮子在缆绳上的直立行走。乌江镇狮子舞是南、北舞狮技巧完美的结合,以惊、险、奇、美著称,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017年,乌江镇狮子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甘州区非遗中心。
临泽篇
1.临泽毛家秧歌子
毛家秧歌子是一种集体锣鼓组合舞蹈秧歌,在当地俗称为“秧高子”。一般由19人组成,另有击锣、鼓、铙、镲者和撑旗、掌灯的仪仗人员若干。形式古老严谨,表演程式复杂热烈,传承脉络完整,套路丰富繁多。这种融戏剧表演、民间舞蹈、民歌演唱于一体的表演形式,通过程式化的队形队列变化表现出特定的内容,紧锣密鼓、张弛有度,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内涵。
毛家秧歌子是临泽民间社火中活跃着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舞蹈。每至年节,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家家户户都有大人或孩子参加,腊月就开始排练,正月最盛。
2010年7月,临泽毛家秧歌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2.八仙马子
八仙马子又称“竹马”,表演者扮作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南极仙翁和八仙,各骑竹马(即用竹条做骨、用纸糊面、用笔彩绘的马、驴、鹤、虎等),竹马内放置蜡烛,在唢呐伴奏下,唱着以八仙故事为内容的法曲,表演组合舞蹈。9名演员分别装扮相应的服饰道具,南极仙翁配挂纸鹤,其他八仙分别配挂纸驴、纸马、纸虎,形成驾鹤和骑驴、骑马、骑虎的样式,在音乐的伴奏下依次上场表演。既有道白唱段,又有舞蹈,文武场面相互配合,伴奏音乐曲调为秦腔和陇剧,欢快奔放,节奏由慢到快,将演出效果推向高潮。
八仙马子是临泽独有的社火表演形式,从唐代起就已出现。主要流传于黑河沿岸的蓼泉、平川、板桥等乡村。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四月八等节会期间表演,对研究河西地区的民间戏曲及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7年12月,八仙马子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3.元宵惊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伴随着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声,一条条金色长龙翻腾起舞,时而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承载着广大群众对吉祥安康的祈福。太平鼓边打边舞、鼓舞结合,击鼓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晰,鼓在舞者手上,或旋转、或抛起,花样繁多,变化无穷,让群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农历惊蛰前后,河西走廊民间有惊牛圆车的习俗。活动当天,由临泽县民间艺人根据民间习俗,以农家为背景,提炼加工,创新而成“元宵惊牛”小戏在高老庄4号院精彩开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懒牛到惊牛,喂牛到爱牛,人畜和谐,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场景。
2024年12月,元宵惊牛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4.二月二龙抬头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这一天也被人们视作纳祥转运的日子。临泽县“二月二”民俗文化艺术节举行当天,锣鼓喧天、商贾云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聚集在此,看舞龙、耍舞狮、打太平鼓,听戏曲、观民俗、赏书画,共同欢度“二月二”,感受民俗传统文化氛围。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赢得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还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体现了当地群众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隆的强烈愿望。
2024年12月,二月二龙抬头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临泽县文化馆。
高台篇
1.高台铁芯子
铁芯子又叫高阁、抬阁或者高抬,是流传于高台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社火艺术形式。铁芯子表演的活动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上元节期间。
铁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根据人物数量、造型、表演方式等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铁芯子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创造和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这种高空造型艺术,鼓乐配合,流动街头,以悬、精、妙著称,颇受观众喜爱。
2017年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非遗中心)。
2.高台秦腔獠牙绝技
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分布在罗城乡红山村,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传承历史,成为每年社火表演的一朵奇葩。高台秦腔獠牙绝技表演时,表演者口含两颗猪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同时唱、念、做、打并举,深受群众喜爱。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在秦腔花脸角色的饰演中使用,用于塑造凶恶、勇猛、强悍、恐怖的角色,目前,主要在秦腔传统剧目《麒麟山》饰演鬼面杨琪角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2008年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非遗中心)。
3.高台清街习俗
高台清街习俗的形成与宣化镇乐二村的秦腔戏班——乐善忠义班密切相关。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高台乐二村的村民会推选一位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老者,穿官服,戴官帽,扮演“封官老爷”。“封官老爷”所到之处,街清院净,邻里结伴摆酒设宴,燃放鞭炮迎接“封官老爷”。“封官老爷”则下马作揖,拂袖掸尘,送上美好的祝福。清街后,大家也不急着散去,在街边聚餐玩乐,外出的能人、乡贤也会和留守的村民一起为乡村振兴出点子、想办法,共同谋划新一年的打算。“清街”集祈福、民俗、餐饮于一体,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延续了下来。
2017年,高台清街习俗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非遗中心)。
4.高台黄河灯阵
高台黄河灯阵,相传源于明万历年间,全称为“九宫八卦黄河阵”,又叫九曲黄河阵或灯杆会。自明清以来,高台县较大的堡子都有黄河灯阵(或称灯杆会)。灯阵主要特点是以“九曲”为图,横竖均以十九行排列的方阵布局,形似黄河阵,阵内设三百六十五杆旗,并将三百六十五盏明灯设于旗下,中间设一座楼。“九宫黄河灯阵”的特点是内部不设岔道,游人连袖靠肩,在东、西、中三条长街中放心转游,不怕走错路径,可一路畅游至出口,表示一年通顺大吉。每逢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高台及周边群众纷纷前来游阵。黄河灯阵是群众自发的一种组织严密、规模庞大的民俗活动。
2011年,高台黄河灯阵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非遗中心)。
5.秦腔(乐善忠义班)
相传“乐善忠义班”是明朝开国大将冯胜于明洪武五年西征时在原有戏班的基础上整建的,该班以唱秦腔为主,因亦农亦艺,乐善好施,故称“乐善忠义班”。乐善忠义班因善于表演反映民族英雄气概、弃恶扬善、伸张正义、扶弱济困等正义思想内容的剧目而广受民众喜好。
乐善秦腔的主要特点是戏班在表演时唱腔“老腔”和“新腔”混合使用。其特点主要反映在生、净两个行当上。几百年来,乐善秦腔演唱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发生了变化。该班在1939年以前所演出的都是秦腔老腔。老腔不论从行腔装饰、润色方面,还是从伴奏乐器的运用方面来看,都与新腔有着不小的区别:老腔平和、舒缓,新腔则激越、高亢,特别是板胡增加后,大净这一角色出现了极其高亢的吼声,这也彻底改变了老腔的演唱风格,使河西秦腔逐步向陕西秦腔靠近,使乐善秦腔的演出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年看乐善秦腔,已经是高台人不可或缺的习俗与传统,自每年腊月开始,乐善秦腔都举办以“县级送、镇组织、村自发”的文化惠民活动,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真正让乡村文化“火”起来,让村民群众“动”起来,让大家既“鼓口袋”又“富脑袋”,把乡村建设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美丽家园,唱响和美乡村的时代赞歌。
2024年12月,秦腔(乐善忠义班)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高台县文化馆(高台县非遗中心)。
山丹篇
1.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
山丹冬至民俗文化活动属于民俗类非遗项目,活动主要以“祷老爷”和吃“牛娃子饭”为主要特点。这两项作为山丹区域性、独特性的民俗节庆活动,体现“道、孝、祭、礼、俗、乐”的人文意义和民俗特色。“祷老爷”以情景还原的形式淋漓尽致的地展现了山丹当地乡村世代相传的以辟邪、祈福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吃“牛娃子”饭,主要通过村民提供的米面、肉、油、菜等食材,制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大锅饭,也称百家饭,年轻人吃了诸事顺利、前程似锦,老年人吃了身体健康,人寿年丰。活动不仅带来喜庆,也寄托了村民游客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2024年11月,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2.山丹县耍龙
民间称为耍龙,其起源久远。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套布,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手电筒。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称之为引龙。耍龙从每年的腊月三十开始,二月二结束,历时一月有余,正月十五最盛。
耍龙,作为山丹县春节期间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其气势恢宏、灵动飘逸的表演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东乐镇城西村的舞龙尤为著名,整条龙身长达65米的“青龙”,舞动时宛如一条真正的青龙在空中翻飞。
2011年3月,山丹县耍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3.山丹桌凳摞垒舞狮
山丹舞狮有别于其他地方,主要以桌凳摞垒舞狮为主,舞狮在桌凳上表演惊险刺激,展示了舞狮者的高超技艺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耍龙和舞狮不仅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是吉祥瑞和的象征,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目前表演的舞狮技巧主要传承于清末时期的民间杂技——桌凳摞垒舞狮。山丹桌凳摞垒舞狮除注重神态动作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胆略和气魄,是技巧、力量和胆识的综合体现,展示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对于舞狮者来说,武功、技巧、力量、胆量缺一不可。“桌凳摞垒舞狮”的高潮和精华部分是在8米至10米的高台上表演挺立、翻滚、扑卧、站桩等高难度动作,较之平地舞狮更惊险、更刺激、更富观赏性。
2024年12月,山丹桌凳摞垒舞狮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4.太平车
太平车舞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由山丹东乐镇城西村的村民世代传承下来,其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
东乐镇城西村“太平车舞”主要道具叫“太平车子”,这一舞蹈形式因此得名。“太平车舞”表演的内容为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唱词、道具文雅、清秀,当源于文人之手。音乐曲调为当地民歌、民间小调组成。曲调优美动听,节奏明快,与舞蹈、唱词和谐统一,且能满足剧情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表现需要。太平车舞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表演时文武乐队伴奏齐全,推车的老翁,坐车的莺莺,其表演功夫均在车舞上,车子前进、后退,辗转起伏,轻盈飘逸,配合默契。骑马的张生,挑担的书僮,舞扇伺候在轿车左右的丫环红娘,舞步情态各异,与轿车相呼应,组成了一幅完美的送别行路图。每年春节期间演出太平车,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爱情自由的美好愿望。
2007年12月,太平车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5.山丹馍馍
家乡美食的味道,是一股难以忘怀的香气,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是一抹浓浓的乡愁。炸糖花子是山丹县春节前做馍馍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油炸糖花子用醒发后的面饼切成宽约六厘米,长约九厘米的长方形,中间再切通三道裂缝,用手翻成图案花状,下油锅缓煎慢炸。炸好的糖花黄中透红,酥脆香甜,成为春节待客的头等美食。
2024年12月,山丹馍馍入选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6.山丹穗子酒
山丹人饮酒,颇讲究礼法。饮酒聚餐不仅座次排列非常讲究,而且所行“穗子拳”所饮“穗子酒”,独具特色。山丹穗子拳行拳时形式变化丰富,概言之,即输拳饮酒带利,也就是加穗子酒。至于加几倍由双方共同约定。不同的数字均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寿星酒”。年龄、辈分小者向长者行拳时将“一”尊呼为“寿星”或“老寿星”,以表示敬意。与此相反,长者对小者行拳时将“十”呼作“大运”或“十年好大运”,以示祝愿。二是“俩好酒”。无论“哥俩好”“爷俩好”“师生好”都带“穗子”,一般初次行拳时不管谁输,双方各饮一杯,以示友好,之后谁输谁饮。
2018年10月31日,山丹穗子酒入选张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山丹县文化馆(山丹县非遗中心)。
民乐篇
1.民乐顶碗舞
顶碗舞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汤庄村。顶碗舞集杂技与舞蹈于一身,是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于一体的集体舞。
顶碗舞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三五一群,总是自发地组织,自发地编导,院落里锣鼓声声,雪地上舞步翩翩。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少不了跳上一阵,闺女出嫁之时,也常以此助兴。就这样顶碗舞的旋律与舞步在西北的山乡里流传着、活跃着,她的生命如祁连山泉源远流长。
2008年,顶碗舞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
2.民乐皮影戏
民乐皮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吸收陕西皮影和本地民歌、小曲的营养,也融合了宁夏、陕北等地的民歌、民族乐器、说唱、说书等艺术形式,是音乐、美术、文学、戏曲、说唱等艺术的综合体。同时,这种成熟起来的艺术又传播至周边地区,成为各民族团结、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象征。
皮影在春节期间便成为当地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且与当地人民的习俗水乳交融。农村在春节等民俗活动中,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一班人员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有请皮影戏班演出助兴的习惯。
2008年,民乐皮影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
3.姚寨子耍龙
民乐县姚寨子耍龙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龙怀有真情念想的脱氏户族人照着青龙画像,原模照样用皂角条子、牛皮弓弦、木头板子扎成龙的骨架,又用麻布画上龙的鳞、甲,龙皮、龙头则用各种纸裱糊,各种颜色涂染,做成长30多米的巨龙。在春节之际,当地群众都要通过耍龙来祈福吉祥安康、风调雨顺、农作物大丰收。时至今日,耍龙习俗仍然在民乐大地上广为流传。
2024年12月,姚寨子耍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
4.八仙灯会
民乐县双营村八仙灯会独具地方特色,是民乐群众自创、自编、自演的一部剧目。剧本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本地观众喜欢的音乐旋律,大胆创新,将元宵灯会和戏剧艺术融为一体,表演风格独特,演出规模大。全剧贯穿着爱国敬孝、诚信友善、尊老爱幼等教化人心的精神和思想。
八仙灯会主要在元宵节期间演出,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表演中演员离开舞台,在广场和观众之中,将戏剧表演同元宵灯会相结合,八仙手持花灯,戏剧表演与灯会相映成趣,形成了双营八仙的独特风格。配乐方面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道情,全剧以唢呐为主乐,唱道情时,以丝竹乐器伴奏。
2024年12月,八仙灯会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民乐县文化馆。
肃南篇
1.裕固族服饰
华夏古国,因服饰之美而谓之“华”,因礼仪之盛而谓之“夏”。过新年,穿新衣,寓意着辞旧迎新。在裕固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一项被誉为“穿在身上的非遗”,它就是裕固族服饰。裕固族服饰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女性服饰之中。裕固族未婚少女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一条长红布带的上边缘缀以珊瑚珠,下边缘以五色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许多穗,垂在前额。除此以外,还要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掺杂彩色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缨毡帽和三条长形头面,头面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以金属环连接,上镶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头面长短以佩戴者身材高矮而定,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裕固族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身穿大领偏襟长袍,扎彩色腰带,腰挂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帽檐镶以黑边,后部卷起,帽顶正中彩缎上有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长袍多用白羊毛线织成的褐子或布和绸缎缝制。
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生动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008年,裕固族服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肃南县非遗中心。
2.裕固族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春节这样阖家欢乐、举家团圆的日子里,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百节年为首,春节期间千家万户精心采买、烹饪的餐食,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于家乡、亲人及儿时记忆的眷恋,还蕴藏着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勤劳淳朴的裕固族人世居草原,游牧天下,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其独具魅力且富有浓郁草原气息的饮食习俗。裕固族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炊具和餐具都要不定期地用草木灰进行消毒。
裕固族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奶和茶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奶茶是在伏茶中调入食盐、鲜奶反复搅动,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炒面、红枣或沙枣做成。裕固族有句俗语:“没有羊肉不成席”,这是裕固族最重要的饮食。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或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肉肠、脂裹肝等。
裕固人的传统主食为面食,可加工制作为面片、煎饼、烧壳子、烤饼、馍馍、烧巴股、炒面、糌粑等面食。但现在大米等主食也越来越为群众接受和喜爱。
2015年8月,裕固族饮食习俗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肃南县非遗中心。
3.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
裕固族春节待客习俗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裕固族因其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悠久的历史而形成了独特的待客习俗,从裕固族形成并不断演变、丰富、发展而来。
裕固族生性豪爽豁达、热情好客,在交友待客方面非常注意礼节。春节过年时,客人来了,主人要出门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客人要向长辈献上哈达。客人进屋后要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要说一些祝福词。入座时,主客居首位,然后按辈分、年龄依次就座。首先要上奶茶,奶茶即在碗里放酥油、炒面、曲拉、奶酪皮;茶后必须用手抓羊肉、青稞酒招待,并将羊背子献给最重要的客人,以示尊敬。但羊小腿不能上给客人。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情豪放、善待来客、尊重长辈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2010年7月,裕固族春节待客礼仪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肃南县非遗中心。
4.裕固族民歌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春节期间,除了鲜衣美食,还少不了各类娱乐游艺活动。由于游牧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民歌成为裕固族传承文化、学习历史、传播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和载体。
裕固族民歌非常丰富,是裕固族表达情感和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部分,其音乐曲调朴素优美,节奏悠扬和谐,唱词丰富多彩,涵盖了优美抒情的牧歌、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热情洋溢的赞歌、别具风格的婚礼歌、特色浓郁的习俗歌、抒情达意的情歌等内容,格律上分别与古代突厥语、古蒙古语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具有生动感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体裁、功能可以分为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
最能体现裕固民族特色的叙事歌《西至哈志》《萨娜玛珂》《黄黛琛》直到当代对裕固族人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裕固族民歌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对于挖掘研究和保护传承民族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2006年,裕固族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肃南县非遗中心。
5.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
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让我们无惧风雨阻隔,不怕千峰万壑,向着团圆进发——家庭的团圆、家族的团圆、家乡的团圆汇聚成家国的团圆、民族的凝聚。在一声声问候、一句句祝福中,感受浓浓的家国情怀,都离不开语言这一沟通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纽带。
裕固族文字久已失传,其先民们通过口耳记载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习俗、社会习俗和民间文学等,从而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口述文学形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民间故事、民歌、歌谣、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裕固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表现了裕固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境遇、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主要代表作品有史诗《沙特》《尧达曲克尔》《尧乎尔来自西至哈志》和长诗《黄黛琛》《萨娜玛珂》,以及神话《莫拉》和《火种》等。
裕固族语言按分布地域分为东部语和西部语两种。两种语言分别保留了古突厥语和古蒙古语的特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2006年,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肃南县非遗中心。
春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祝福和期盼,储存了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年节记忆。春节能够跨越山海,正在于它串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共同的文化情愫。
在变化的时间里,通过探寻彩虹张掖的非遗年俗,我们能够感悟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感悟到炎黄子孙千年不变的共同体意识,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